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李嘉誠千億港幣的豪賭,他看見什麼?



今天在閱讀第1091期的今周刊時,看見一篇有關李嘉誠近期發展的動向報導。


主要是說李嘉誠這幾年大賣千億港幣以上的中港地產,並轉投資歐洲的公共事業,我思索著到底他看到了什麼我們沒看到的呢?



簡要的報導內容如下:

李嘉誠的長實集團,近幾年持續進行著資產世紀大重組,核心就是不斷減持中國與香港的房地產,賣出了千億港幣以上的中港地產,而且單筆交易金額年年倍增,擺明了大清倉。

2015年才完成世紀重組的長實地產,又在今年七月更名,改成長江實業集團公司,強調放眼全球基礎建設,不限於地產投資,索性把地產二字刪除。

「脫亞入歐」與「地產換公用事業」是李嘉誠人生最終的世紀豪賭。

集團公司累計在英國投資超過五百億美元,控制了英國30%的通訊、30%的電力網、28%的客運鐵路、25%的天然氣供應、以及7%的自來水事業,他在加拿大也投資了三百億加幣,投資赫斯基能源已經賺進超過百億加幣,被稱為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投資。





到底李嘉誠是看見了什麼?是怎麼思考的?

經思索之下,依我個人淺見,這樣的大豪賭絕對是相當有智慧的豪賭,原因如下:


1.賭贏的機會甚高,而且風險甚低,因為所投資的事業都是公共事業,會輸的原因只剩下二個,那就是發生戰爭,或是歐洲與英國被消滅了。

2.賣掉大賺的亞洲地產,而且已是泡沫化的地產,並轉去撈極為便宜的歐洲公共事業,一邊急流勇退,一邊積極撈底,這招乾坤大挪移使得淋漓盡致。

3.英鎊與歐元現在的匯率相當便宜,所以不只是這些能源企業本身便宜,在匯率也便宜之下,李嘉誠真的買得很便宜。

4.這些能源與公共企業能帶來穩定的現金回報,因為這些都是民生最基本的需求項目,不管是金融海嘯、政治海嘯、或任何其他名目的海嘯,甚至不管是什麼科技產業的變革,這樣的公共事業都可長長久久。

5.這場豪賭能賺取每年穩定的收入,穩定的長期回報絕對是強大的力量,時間拉得越長,對他越有利。

6.避開了中國政治的風險,避免一夕垮台,並轉進政治風險較低的歐洲。



就以上的觀點來看,亞洲的巴菲特應該非李嘉誠莫屬了,因為李嘉誠的投資理念與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極為相似。

例如:買進擁有競爭優勢的事業、穩定的獲利來源、未來不會退流行的產業、買得夠便宜、長期投資,這些投資法則都與巴菲特的投資法則極為相似。


還有,李嘉誠在2012年,就已開始積極布局歐洲的市場,當時歐洲正處於歐債的風暴之中,但他毫無懼怕,逢低大筆買進,並長期持有至今,這與巴菲特的「別人恐懼時我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們恐懼。」,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平凡的我們並沒有李嘉誠這樣的身家,但身為一般的價值型投資人,我們同樣也可擁抱相同的投資理念,持續執行著可以穩定賺取獲利的價值投資之道。

不要輕易地被其它號稱可以賺取高報酬與高獲利的投資法給吸引而去,畢竟高風險等於高報酬,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唯有穩穩賺取長期獲利,經時間的累積之下,力量才會強大。


智股網  投資執行長

洪鑑穩

圖片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