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書中其中一篇文章有提到巴菲特與查理盟格目前主要的投資方式相較於過去的轉變,我將其節錄出來給各位參考:
葛拉漢有盲點。他太低估一項事實,就是有些企業值得付出大筆溢價。
─蒙格,《投資奇才曼格》,2000年
蒙格評估企業價值的方法,有部分受到葛拉漢的影響,有部分受到費雪的影響。蒙格對葛拉漢價值投資系統的想法演變,費雪有根本的影響。對費雪來說,廣泛分散基本上是一種主動管理型指數投資。他認為投資人如果期望超越大盤,就應該集中在數量相對較少的個股。費雪偏好的持有期限近乎永久,例如,他在1955年買了摩托羅拉(Motorola),一直持有到2004年。費雪還認為正中紅心好球的投資機會可遇而不可求,唯有願意耐心尋找的投資人才能遇到。費雪覺得景氣循環及市場先生的態度變化在所難免。不同於許多投資者,費雪將極大比重放在基本業務的品質。因此,費雪投資時得以超越大盤,即使他不去尋找雪茄屁股股票。
納入費雪概念的做法,迥異於克拉曼等葛拉漢價值投資者的做法。蒙格和克拉曼都要求安全邊際,這是葛拉漢價值投資原則,但每位投資人選擇計算內在價值與安全邊際的方法各不相同。對蒙格來說,費雪採用的方法明顯更勝一籌:
如果我不曾出生,巴菲特大概後來會更加喜歡更出色的企業,對於有深度價值的雪茄屁股沒那麼感興趣。雪茄屁股的供應漸漸耗竭.....沒有蒙格,自然的趨勢也是這樣走。但他因為崇拜葛拉漢而受到些微洗腦,所以有很多資金遵照傳統的葛
拉漢方法,我或許推著他朝他已經在走的方向走得再快一些。
─蒙格,《吉普林格》,2005年
我所說的葛拉漢典型概念有個缺點,就是(大蕭條之後經過充分的時間)全世界慢慢變聰明,那些真正明顯的便宜貨消失了葛拉漢的追隨者於是改變蓋革計數器(Geiger counter)上的刻度。事實上,他們開始以不同方式定義便宜貨,而且依然相當成功。所以葛拉漢智力系統是非常好的系統。
─蒙格,南加州大學商學院,1994年
(註:蓋革計數器(Geiger
counter)是用來測量放射量的儀器)
今日的巴菲特與費雪的相似程度,說不定高於他曾經明確說過的一五%,但只有他知道我的看法正確性有多少。蒙格的影響,讓巴菲特明顯遠離純粹的葛拉漢方法。他們投資時思糖果,就是波克夏為一家優質公司支付更多的早期案例。蒙格和巴菲特發現,時思糖果有尚未發揮的定價能力,可以非常顯著提升公司的財務報酬。兩位投資人在買了時思糖果之後發現,他們可以定期提高價格,而顧客似乎並不在意。蒙格稱這種提升價格而不會導致銷售大幅下滑的能力為「定價能力」(pricing power)。
巴菲特曾說:「五十多年前,蒙格告訴我,以合理價格買下一家好的企業,遠優於用驚人價格買下一家普通的企業。」蒙格在這裡提到的觀念是,體質超優的公司若以合適的價格買下,依然是符合葛拉漢價值投資系統原則的便宜買賣。
這種朝費雪評估企業的方法轉變,有部分是因為葛拉漢喜歡買的那類企業,隨著大蕭條過去日久而開始消失。其他推向費雪概念的推力,則是因為蒙格與巴菲特在市場上有斬獲。由於他們持續獲得穩定的報酬,波克夏每年必須將大量現金投入運作,而要找到滿足如此規模的雪茄屁股投資,是不可能的任務。
不同於更為純粹的葛拉漢風格投資者,蒙格認為自己的投資風格必須演進。
葛拉漢追隨者.....了解到有些公司以帳面價值的兩、三倍賣出,可能還算是非常便宜,因為其定位隱含動能,有時候還加上了部分個人或某些人清楚展現的非凡管理能力,或某些制度還是其他。一旦我們克服障礙,根據可能嚇壞葛拉漢的量
化標準,辨認出應該是便宜買賣的東西,我們就開始考慮更好的事業。
─蒙格,南加州大學商學院,1994年
對蒙格來說,買進一項資產時,不考慮基本業務的品質實在太受限了。
投資遊戲向來涉及考慮品質與價格,祕訣在於獲得的品質多於你付出的價格。就是這麼簡單。
─蒙格,《投資奇才曼格》,2000年
我們確實從高品質企業賺到錢。有些情況是我們買下整個企業;有些情況是我們只買下大批股票。但是分好下來,大筆金錢是從高品質企業賺到的。而其他賺到很多錢的人,大多也是從高品質企業,賺到的。
─蒙格,南加州大學商學院,1994年
蒙格認為一家公司的品質愈好,長期而言,在你背後的風力愈大。蒙格和巴菲特如何評估品質?
撇開價格問題不談,能擁有的最理想企業,就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用非常高的投資報酬率大量地累積資本。最差勁的必定是正好相反,也就是說,持續以非
常低的投資報酬率使用愈來愈多的資本。
─巴菲特,1992年波克夏致股東信,1993年
蒙格和巴菲特非常重視企業賺取資本報酬能力的規模與持久性。投資資本報酬率
(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 ROIC )是稅後營業利益除以投入企業的資本總額所得的比率。簡單來說,一家企業用於業務的資本能賺取多少,對蒙格和巴菲特來說就決定了這家企業的品質。業務本身的成長無所謂好壞。同樣在1992年的致股東信,巴菲特寫道:
唯有企業的投資可以產生吸引人的新增報酬,成長才對投資人有益,換句話說,就是用於支應成長的每一塊錢,都能創造超過一塊錢的長期市場價值。
─巴菲特,1992年波克夏致股東信,1993年
註解:
就我個人的觀察而言,我認為以現在巴菲特的投資模式,75%以上是偏向費雪的投資模式。唯獨在價格部分,巴菲特還是深受葛拉漢的影響,買股還是會買在合理價格的範圍。例如他近期買的公司:VISA、PSX、CHTR等,經我個人的估算,所買進的價格都是不偏貴,但也稱不上便宜的價位。或許我們也可以說,巴菲特是結合了兩位大師的精華吧,以合理價格買進高護城河的公司,並長期持有。
智股網 執行長
洪盛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